【杭马30】 陈生铧 | 1987-1998老裁判 -浙江马拉松官方网站 - zhejiangmalasong官方网站
浙江省马拉松及路跑协会官方网站(5A级社会组织)

【杭马30】 陈生铧 | 1987-1998老裁判

2016-05-18 10:22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本报讯   马拉松正逐渐成为现代人运动健身甚至交友的方式之一,仅今天一天,全国各地就有8场马拉松(包括公路与山地、全程与半程)同时开跑。看着马拉松运动的火热开展,陈生铧老人格外欣慰,这位已经82岁高龄的老人是第1届—第11届杭州马拉松的裁判长,听听他是怎么描述30年前杭州城里头一回举办马拉松的盛况的。



陈生铧老师

测路线 一路推着自行车量距离


        杭州马拉松已经成为杭州的城市名片,很多外地选手就是冲着西湖特意来杭州跑个马。“那个时候啊,西湖边的风景很好的,很多老外都慕名来的。”陈老说,当年马路上别说汽车了,连自行车都很少,老百姓平日里生活蛮单调,也没什么业余爱好,不过喜欢跑步的人倒是蛮多,“跑步是有群众基础的,外国人又很想来西湖观光,后来政府就准备牵头说办个中日友好马拉松赛,杭州一年,日本一年轮流弄。”



1987年线路图


        准确来说,1987年10月11日,为庆祝浙江省和日本静冈县缔结友好省县关系5周年,浙江省体育部门和日本静冈县日中友好协会联合发起举办了首届“中日西湖桂花马拉松赛(杭州马拉松前身)”,时任省体工大队副大队长、田径队领队的陈生铧挑起了裁判长的重任。“老百姓,尤其中老年人,喜欢跑步,但是完全没有马拉松的概念。那时候设定路线,唯一的要求就是风景好。”陈老笑着说。从当年的地图也不难看出,11KM和20KM两个组别,距离不长,但经典的西湖景观基本都包括在内。    

 

        杭马从央视录播到直播的这几年里,电视转播团队都会前期来杭州考察路线,陆上汽车不够,还配上“空中力量”,可在没有高科技技术帮助的年代,陈生铧和其他裁判们勘测路线及距离的方式也很古老:几个人分不同的路段,推着一辆自行车逐点逐点得量,“那时候哪里有电脑啊,编排工作全部手工,名字都是一个个手写的,不好写错,要不然选手要懊恼的,检录的时候容易漏人,名次什么的都要特别仔细,别看看一场比赛,前期准备工作要很细致。


不用报名费 

不用摇号 

还有参赛包

 

       近几年的杭马,参赛名额不是靠抢就是摇号拼运气,参赛规模越来越大,去年更是创下了67711的报名人数历史纪录,但也有不少跑友抱怨,连续好多年都圆不了一个杭马梦。



        说起这个,陈老笑了,30年前的杭马报名可没那么复杂,据不完全数据显示,约有640名选手报名参加,“杭州各个区都有长跑队的,拱墅区、下城区、上城区等等,就让他们集体报名,也不收什么报名费,很简单的。”有趣的是,由于有企业赞助,无需缴纳报名费的选手们每人还能领到一个参赛包,里面有一件T恤和一只电子表,比不上现在的精美纪念品和奖牌,但这已经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电子产品之一了。陈老还说,前三名只有奖杯,没有奖金,奖杯也不是那种订制玻璃材质的,而是形状各异的类似陶瓷花瓶的物件,“没有钱的,来参加的人都喜欢跑步,对成绩也没什么要求,参与了大家就开心。


        每年杭马,除了奔跑在赛道上的选手,沿途的观众也是亮点之一,关于这个,陈老说,30年前的杭州人也是很热情的,看热闹的非常多。交谈中能感觉到,82岁的陈生铧思路和口齿依旧清晰,不过毕竟已经是30年前的往事了,有些细节已无法描述得很到位,“其实最开始,我们是计划把马拉松起点放在杭州市体育场里面的,后来发现,世界上纽约马拉松之类的比赛都不从体育场里出发,我们也可以改变思路嘛,这才有了从紫云饭店出发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