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跑】陈国强-我的宁波山地马拉松赛 用心用情,尽善尽美 - 浙江马拉松官方网站 - zhejiangmalasong官方网站
浙江省马拉松及路跑协会官方网站(5A级社会组织)

【路跑】陈国强-我的宁波山地马拉松赛 用心用情,尽善尽美

2016-04-22 12:48

宁波山地马拉松


作为一名18年参赛历史的业余马拉松选手,亲身经历过中国和美国16个城市的全程和半程马拉松比赛,说不上我这个年龄段业余马拉松界的“老炮”,怎么着也是一匹“老马”。因为去年参加宁波山地马拉松赛全程的良好体验和美好回忆,我今年参加宁波山地马拉松赛,既重视又期待。说重视,我3月20日无锡和4月10日参加无锡和武汉的两次全马就是本次比赛的前奏和预热;说期待,是我第一次参加27.6公里这种距离的大半马比赛,也是第一次以4人组队的形式参加团队比赛(此前参加的全部是个人赛),毕竟会是一次不同的经历,特别是和北京体育大学校友一起。写点自己的感悟,既算是感悟,也算是纪录。

印象中似乎没有一个马拉松赛和电影节挂钩。赛前的周六下午14:30分有英国肯道尔电影节的7部山地和户外电影展映,我就早早订了上午的火车,赶去体会这场视觉盛宴。在巨幕电影厅中看电影,效果非常好。两部电影的主角Ben和Nicky现场和影迷互动,效果极好,我也趁机追了把星。两人和蔼、谦虚,笑容一直洋溢在脸上。这是肯道尔电影节第一次来中国展映,宁波占了先,宁波山地马拉松瞬间高大起来。

周六傍晚,宁波刮起九级大风,吹翻、吹倒了起终点的龙门、展板,根据照片,现场可以用狼藉来形容。在时间有限、条件不佳的情况下,组委会动用各种力量,紧急赶制。本人10点多到起终点看了一下,风还比较大,还意外碰到在现场的江北区领导。早上7:00,也就是离发第一枪还有1小时的时候,尚有工作人员加固龙门骨架,调整时钟。后来通过新闻推送,知道第一天晚上附近的部队来帮忙,确保了比赛顺利进行。赛事开幕前,主持人对相关情况略加说明,许多选手表述理解,并真心感谢组委会的及时处置和妥善安排。组委会在赛事举办之后,还专门发了一封感谢信,让选手尤其感动,其实想想,应该是选手给组委会写封感谢信,这篇文章就当是是我的感谢信吧。

中国女排主教练在本次比赛中,既担任开幕式的嘉宾,更担任了第二个送水点的志愿者,这让许多跑者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本人有幸喝上了郎平递来的水,可惜当时真的专注于比赛,飘过,没有说声谢谢,不过回想起来,倍觉甘甜。从后来的照片看,许多选手和郎平合影留念。新浪、网易新闻也从郎平担任志愿者角度进行报道,满满的正能量。

宁波山地马拉松组委会在选手报名中,有10元钱捐给慈善组织的,主要用于购买盲人的有声读物。这里要提到一名老跑友许建永。我是在赛后颁奖现场见到他的,年纪比我打,大概50岁上下。他和他的队员组建了“天人合一”队,获得团体组第一名。他们的成绩2小时45分,是我觉得我们队唯一不能超越的队伍。其他队伍我至少都看到了背影,成绩也几乎不相上下。关键是许建永积极参加本届宁波山地马拉松的口号征集,他的“古城古寺古道,乐山乐水乐跑”最终被采纳,在赛道沿途随处可见,他获得2000元奖金,但他把奖金捐给了慈善组织。

2016宁波山地马拉松赛全程比赛关门时间是8小时,大致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不过,志愿者要提前到岗,并且承担相应的其他任务,着实不容易。据说比赛当天有的志愿者手机被运动员撞掉摔坏,有的自己上山扭伤,擦伤,都毫无怨言。在山上的志愿者,面临烈日,山风,还要为选手指引、补给、加油,连续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尽管组委会提供宽沿帽等体贴的措施,不过条件艰苦是肯定的。我的一个朋友,在江西举办过一次越野赛,听说宁波山地马拉松搞得不错,专程来宁波山地马拉松赛学习取经,她9个小时才跑完,但沿途依然有志愿者给她送水。到了终点,她没有成绩,自然无法打印成绩,但志愿者还是“违规”给了她一个完赛纪念牌,这种灵活处理特别显得人性化,她说这9个小时得到一个纪念牌,也值了。

 

有2个细节服务特别显示组委会的水平和用心。

本次比赛4个项目(体验跑,大半马个人,大半马团体、全程马拉松)的前8名到达,都有冲线的“特殊待遇”。这种仪式感在团队组的冲线中更加显得有意义。本人所在的组别获得了第六名,拉手一起冲线,特别有成就感、团队感。前8名还上台领奖,更加体现了对参赛者的尊重和褒扬,感觉超好。

另一个细节设置是完赛奖牌。比赛结束挂上奖牌,感觉奖牌沉甸甸的的,很有分量。后来仔细观察,发现奖牌设计灵感来自宁波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保国寺的特殊木质建筑构造。该寺庙最出彩的是其立体的榫卯技术,许多是中国建筑图书《营造法式》中的提到的孤例。为了一睹真容,周一上午我还专门到保国寺参观,真是不虚此行。

   简单地回顾这次宁波山地马拉松,虽感觉有些小细节还可提供,不过总体上感觉组委会真是“用心用情,尽善尽美”。山地赛和越野赛举办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宁波山地马拉松赛这样的赛事容易和跑者形成良性的互动,真正到达搭建体育赛事平台,传播城市、弘扬体育文化。明年,还会来。

作者简介:

陈国强男,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博士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健康学院访问学者2013-2014